各位(专家/各位领导/游客),大家好,非常欢迎大家来到高邮,我是讲解员xxx,这次将由我为各位沿途讲解。
我们车子现在所经过的这条路叫做文游路,那是因为有名的景点文游台就在这条路的北边,这条路是城市的中轴线,老的省道淮江公路的一部分。在大家的右边是高邮老城区,里面的明清建筑特别多,保存也特别完整,因为大运河和高邮湖都在西边,城西是扩展不了的,所以整个高邮城往东扩展,我们的新城区、新楼盘都在大家的左手边。
去一个地方,大家一定关注的是这个地方有什么好吃的、好玩的,有多少年的历史,有哪些名人.......综合这些,问大家一个问题:猜猜咱们高邮的房价,好地段、好楼层的商品房多少钱一平米?……哈哈,咱们高邮好的房价大概10000元一平方。我们高邮是个空气质量好、生活压力不大的秀美小城,它有着悠久的历史,在95年就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,是仅有的以“邮”为名的城市,地方虽小,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早在7000年前,高邮境内就有人类生活,当时是新石器时代,母系氏族。老祖先就耕耘于这块土地,就已经懂得人工栽培水稻,这一发现是将我国水稻的起源从长江以南,划分到淮河以南,将高邮的历史向前推了2000年。到了秦朝,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以首都咸阳(陕西)为中心,在各地建立邮传机构。当时,在高邮境内“筑高台、置邮亭”,从此有了地名“高邮”,又因建于秦朝,所以又叫“秦邮”。“秦邮”现在是一个有名的商标,秦邮鸭蛋、秦邮董糖。
西汉时期设县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,宋朝时期建筑了高邮城墙,当时高邮叫高邮军。到了明清时期,叫高邮州,管辖了高邮、宝应、兴化三县,跟扬州隶属于平级六品之地。
在这漫长的悠久历史中,我们高邮也出了很多名人。三皇五帝尧就出生于高邮湖西的天山镇。我们很熟悉的两句爱情词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就出自宋代情圣秦观之手,我们高邮人。明代的南曲之冠王磐也是我们高邮人,他那首《朝天子 咏喇叭》就叙述着在正德年间,宦官刘瑾船行到高邮,鱼肉百姓的一个景象。明末清初的一代枭雄吴三桂也是我们高邮人,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、王引之也是高邮人。再到近代,文革前期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、知名作家汪曾祺、前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、外交部部长姜恩柱等等都是我们高邮人。
高邮是个人杰地灵的古城。与此同时,辛劳的历代高邮人民也保护了很多老祖先留下的名胜古迹,目前,文保单位6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。
我们车子现在转入了琵琶路,是前些年集饮食与娱乐为一体的街道。大家看左边,就是明代的净土寺塔及市民广场,在2010年,高邮撤县建市20周年时期,将这广场和塔修缮一新。大家再看向右前方,这是宋代高邮军的城墙,旁边是引运河水而入得护城河,而咱们现在是在古城墙外,往北还有一处宋代的东水关。那么上面就是过去读书人的地方,明代的奎星阁。奎星阁旁边是明末清初时期高邮大学士王永吉的后花园,这人在清朝当政后也参政。因清皇叔多尔衮对他的戒备心,后来退政,隐居家乡。因为王永吉个人喜欢栽花种草,所谓“花香蝶自来”,所以自明以来,这广场一直叫做“蝶园广场”。下车之前,给大家猜个谜语:航空信打一地名——高邮。
好,接下来就请随我一同了解一下为什么高邮是一个以邮为名、以邮会友、以邮兴邮的城市。
馆驿巷牌坊
我们现在所在盂城驿景区东入口,大家看“馆驿巷”这三个字,它是启功大师的墨宝,这条巷有500多米长,曾经多少官员及商贾在此经过,留下诗篇。那为什么我们的驿站叫盂城驿呢?盂城,高邮的别称,取意于宋代词人秦少游描写家乡“吾乡如覆盂”的诗句,盂城驿故而得名,它是我国现存驿站中保存较好、规模较大的古驿站,并且是对外开放形式的仅有邮驿博物馆,是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,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我国仅有的开放的古驿站。
游客服务中心
这是我们新升级的游客服务中心,它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,分为六大功能区,首先这边是票务及问询区,那边是销售区、查阅多功能区、阅读区、影视播放区,中间是休息区,在旁边还有几个服务项目:茶水供应、母婴室和医疗室、无线网智慧讲解。同时设有18项免费服务项目:茶水供应,免费无线网,电脑上网,智慧讲解,手机充电站,母婴室,医疗室,书籍报刊阅览,擦鞋,擦鞋,拐杖,雨伞,轮椅,童车使用,小件寄存,针线包,气筒,各景区介绍折页。
土特产销售中心
那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到对面的土特产中心参观一下,高邮的大小旅游产品,在这您都能看见,如:双黄鸭蛋、秦邮董糖、界首茶干、高邮湖银鱼干、风干鹅、松花蛋、高邮珠光大米、珠湖三宝等。
我们还创建了“盂城驿”品牌的土特产,让您在感受高邮古化古韵,同时为家人、亲友捎上我们的问候。
盂城茶馆
盂城茶馆就位于土特产中心楼上,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,是一个让您放松心情、体验休闲及愉悦旅游的地方。在这儿,您可以边喝茶边聊天,同时,我们每天都有一些免费的民俗表演,如:扬琴独奏、二胡独奏、古筝表演,再加上民歌小调的配合,充分体现了水乡的美,水乡的情。让您忘却烦恼,同时感受水乡高邮的诗与韵。
(下楼)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两边高邮老印象,也是我们景点的业态,展示了高邮的老的故事,老的街道,老的房子,老的行业,这边以后将打造成高邮的特色产品销售。
驿印流年
(跟我走)中国是世界上邮驿起源早,发达的国家之一,历代封建统治者对驿站都十分重视,把邮驿网称之为“国之血脉”。每个驿站,每个时期,它的驿名、功能都有所变动。那么这边您看到的就是印流年,记录了高邮从秦朝到明代驿站的驿名:高邮亭、迎华驿、高邮驿、秦邮驿、盂城驿、秦邮公馆.来往的驿卒送来公文必须盖上这样的大印,表示在高邮这一环节没有任何的问题,按时到达,相对完整,盖上大印,继续前往下一站。(继续向前走)因为送的都是公文,所以文件的封泥保证完整,有异样打回,追究上一站的责任。文件必须是:只能早到,不能晚到,迟到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,一般文件延误打板子,60板起板,军事上的文件被延误,那将是问斩的一个罪刑。
大家看左边,这边是我们景区的3A级公厕,里面设有男厕、女厕还有人性化的第三厕所,给家庭成员照顾有需要照顾的异性家人。
驿印流年至文天祥广场
在我们左手边有一个地下停车场,咱们景点停车场共分为三处,总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。
各时期驿站的数量是不一样的,史料记载在唐朝时期全国有1700多座驿站,明代记载全国有1300多座驿站,是无形的网络,是中央联系地方很重要的机构,因为所在区域及人口密集的不同,它的功能就有所变化。当时我们盂城驿身处大运河,是个中上等的驿站,有着四大基本功能:首先是邮传的功能,这也是驿站首要的功能,传递来往的官方文件,类似于我们现在邮电局的职能,所以说驿站是邮电的前身,是它的起源。其次是接待的功能,过去的官员上调或者下派,到某地公差,那么中途需吃住,休息,都在驿站给予方便,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政府招待所,接待过往官员、各国使节等等,当然必须是公事,私事是不予接待的。再一个是是漕运的功能,我们驿站濒临京杭大运河。在明代,运河南北贯通,是当时的交通大动脉,古代的盂城驿就担负着南北漕运任务,粮食,食盐,货物的运送,进出都得通过我们驿站中转。还有一个功能呢,就是押解犯人,为了保证城区的安全性,当时盂城驿设有监狱,有临时关押,有长期服役的。就现在在驿站的东北角至今还有明清老房子,墙根角落还保留有男监女监的字样,这也是驿站的一项特殊功能,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看守所。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想到一出戏《苏三起解》,当时苏三被诬陷发配的途中需要临时关押,那她肯定是关在了途中的驿馆。
文天祥广场
这边您看到的是文天祥广场,文天祥(1236——1283),吉水(今江西)人,南宋忠烈大臣,右丞相、文学家、民族英雄。他的诗句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表明他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。据史料记载,德佑二年(1276年),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议和,遭元军扣押,后在镇江得以逃脱路过高邮,他为了不给城区带来扰乱,就隐蔽在这城外的马饮塘,后来从这马饮塘逃走,到了通州。在高邮避难期间文天祥还留下很多诗篇对高邮的记载。为更好地纪念他,便在他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打造了文天祥广场,屹立河畔的南宋忠烈文天祥的雕塑栩栩如生,《高邮怀旧》《发高邮》《发高沙》《至高沙》等4块古诗词石刻记录了文天祥与高邮的难舍之缘。
清秋桥至柳荫禅林
这座桥叫清秋桥,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:何日金络脑,快马踏清秋。赞赏我们驿站的铁甲快马之意。现在各位视力范围内都是我们盂城驿的业态,在2013年到2015年初政府大力进行的改造,盂城驿的二期工程,有8公顷的范围,为了提升景区的内涵,而且为了创建我们将这休闲步道,游客休息的座椅还有草地上的一些小地灯都做了升级改造。四周的水系是活的,就是刚那海子河引运河水进来的,整个这个区域叫马饮塘,那为什么没有大的水面呢?为什么要将这中间做个小岛呢?是因为我们的马饮塘的那边设有运粮码头,历来来这运送粮食的货船特别多,这岛的四周就是给船停靠的。这里有间茅屋叫柳泉草屋,蒲松龄曾这这里与老百姓聊天讲故事。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清代杰出文学家,康熙九年,蒲松龄应同乡好友孙蕙之邀来高邮担任师爷,同时还兼管盂城驿驿务,也就是盂城驿的负责人,管理驿务期间常在这与民聊典故、叙家常。(继续往前) 17世纪有个小说叫《醒世姻缘传》,里面第八十八回讲的就是在高邮盂城驿里发生的一个案子(视时间情况讲与不讲),值得一提的是书上的署名叫西周生,后来经胡适、路大荒等人的考证西周生就是我们这位蒲松龄,里面涉及到的一些人物,时间地点都十分吻合。
我们旁边的这两进房子叫柳荫禅林,是市级文保单位,建于嘉庆年间,大家看墙根角落的老砖依然是清朝保留的。是干什么的呢?是周边的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年迈以后来这静心静修的,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离退老干部静养的地方。这山门殿是零碎老砖重砌的,现在这里面布展了蒲松龄的生平,后面我们新设的香道和茶道。对了,我们为了创建做了智慧旅游,大家可有扫我们这二维码就能收听语音讲解了,这样的智慧讲解有很多处,每个点的入口处都有,大家试试。
运粮码头
(出了禅林,过桥)大家看,前面就是运粮码头,四乡八镇运粮运盐的货船在这转运,是大运河与里下河货物转运的重要集散地,那几组雕像和墙上浮雕生动再现当年的繁荣景象。这周边有同昌粮行、益泰源粮行、永顺源粮行、振隆粮行和詹家巷盐行等多家粮盐商铺。
马饮塘
(由此向北)说到驿站我们知道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,它的多少就决定了驿站的规模及功能,一般驿站有60—80匹马,而我们盂城驿有130多匹。因为所送文件缓急程度不同,所以选择的速度会随之变化,一天一夜可以是300里,一天一夜可以是400里,比较高的一天一夜可达800里,书上记载800里飞书600里捷报,说的就是这样的速度,从而驿站的马分成了壮马,中马,瘦马。说到速度当年杨贵妃的荔枝就能说明,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南方的新鲜;荔枝送到贵妃手中还特别新鲜,这速度是何等的快,不过她的荔枝可没进过我们这,二是当年唐明皇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,为了对美人的宠爱而为她设置了一条专线,专门送荔枝,不送其他任何东西,这就类似我们现在的特快意思,一条绿色通道。(指马的雕像)这里是明代的饮水码头,曾可以让上百匹的马在这里同时嬉戏饮水。
(继续向北到馆驿巷至盂城驿)
从邮传的开始到驿站的结束历经3000多年,在这期间明代盂城驿是规模大功能齐全阶段,当时的邮驿的法律也是相对来说比较严格。洪武三十年(1397),明太祖朱元璋编成《大明律》共七篇四百六十条。其中:“兵律”里就专门针对邮驿制定了法律,对乘驿违法乱纪者有明确的惩罚规定,比如:凡出使人员应乘驿船驿马数,多乘一船一马杖80板,每一船一马加一等。比如:凡公差人员外出公办,占宿驿舍正厅上房杖50板。凡出使人员不能夹带私物,每十斤杖60板,每十斤加一等。这样的规定还有很多,尽管这样,但还是有人触法。当时驸马欧阳伦依杖权势,以身试法,在一次公出用驿时私自夹带茶叶200多斤,驿站拒绝接待时还大闹驿站,影响极其恶劣。后来,此时被朱元璋知道,他希望欧阳伦能主动承认错误,但欧阳伦并没有,而且当朱元璋找他谈话时,他还百般狡辩,这使朱元璋十分气愤,他决定拿这个狂妄无知的女婿开刀,以儆效尤。他不顾女儿安庆公主的哀求和哭闹,毅然下旨斩杀欧阳伦。使惊扰驿站的行为一时有效的收敛。
业态介绍
驿心阁和一期工程(张元奇摄影展,朱葵艺术展,现在名人咏高邮石刻,市民广场)
盂城驿核心区
盂城驿是1985年高邮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,后来经各级专家的考古和论证,说它是我国目前保存好且规模大的一座古代驿站。驿站原规模宏大,占地面积约有16000平方米,现存有牌楼、照壁、正厅、后厅、驿卒舍、库房、厨房、廊房、马房、马神庙、驿丞宅和鼓楼等古建筑约3000平方米,虽历经沧桑,但古风犹存,被称之为“稀世遗珍”,中国邮驿“活化石”。1993年-1995年高邮市政府修复了盂城驿,并设立了中国仅有的邮驿博物馆,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14年获批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随着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,盂城驿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点。
照壁
照壁长14米、高3.5米,是阶级统治的一种标志,反映了古代驿站作为官府衙门的一种威严显赫的气势。关于照壁呢,在古代有两种说法:一是对于官方来讲,它可以显示官府衙门的威严气势;二是对于民间来说,老百姓认它可以驱邪避秽。
皇华厅
“皇华”这两个字在当时是对来往使节的一种敬称。当时的皇华厅是整个驿站的管理中心,主要担负的职责就是通邮传令、处理公文,同时,中国古代的高邮州官也是在这里会见过往的上级官员。其廊檐两侧的抱柱上悬挂着“国中置驿交通利,天外飞鸿顷刻来”的楹联,“皇华厅”匾额下的楹联则是“消息通灵会心不远,置邮传令盛德留行”,这两副楹联把古代驿站的功能和作用概括地很是精当。厅房两侧的板壁上悬挂着“邮驿律”、“派单表”、“马船统计表”、“分工职责表”等驿站图表,也充分展示了古代驿站的功能。
签押房
厅房西侧为签押房,驿丞签押办公的场所,签押房的主要任务是文件送到了,要在西面这一间签个字、画个押,确认无误无损,表示公文送到了。
书房
厅房东侧为书房,是供驿丞办公后休息小憩的地方。这个驿丞就是我们这个驿站的高管理人员,是九品官。提到官位,各位可能会觉得区区九品官算什么呀,是呀,咱们中国有句俗话叫“七品芝麻官”,七品尚属芝麻小官,又何况九品呢?但是,可别小看了我们这个小小的九品官,他是直属中央领导的,是中央派往地方的行政官员,他和中央的关系比较特殊,是垂直领导关系。驿丞虽是州县的微官末吏,但送往迎来,周旋于上司显宦之间,责任重大。驿丞虽小,毕竟是个“官员”,驿站在地方上被称为“衙门”,设有刑具,还可以公开出“告示”。
驻节堂
“驻”在古代是停留的意思,“节”是指过往的使节,驻节堂在当时就是古代驿丞接待各路使节及四方宾客的场所。驻节堂檐柱上的楹联是“过客相逢应止宿,征途到此便为家”。厅堂两侧的柱上楹联是:梅寄春风劳驿使,葭怀秋水托鸿邮,由开国上将张爱萍所题写,这里的葭就是指芦苇,《诗经》中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:蒹葭苍苍,白雾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我们高邮湖盛产芦苇,每年到了芦苇开花的季节,满眼是白茫茫一片,那种景色是十分优美的。厅堂东西两侧为宾客寝房,是供过往官员和文人墨客下榻所用的,整个建筑都保留着典型的明代风格,各位可以留意一下这间厅房,它是整个盂城驿保持原状较好的一进房子,它是明代的遗存,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。这里的厅、粱、瓦、柱都没动过,完全保持了当年的风格。比方说,这边有两根柁粱,上面有一些木雕花纹,这些花纹都有一定的象征寓意,西面的柁粱上雕刻着一个古代的乐器——罄,罄在古代是一种打击乐器,接下来它就有两条鱼,连起来的意思叫吉庆有余;这边是一只弯弯的玉如意,如意的顶端是一个“万”字型的花纹,中间还有一根长长的飘带,连起来的意思叫万代如意。对面也有一些,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是非常讲究对称的。东面的柁粱上刻有一只蝙蝠,在这只蝙蝠的腹部有一枚铜钱,它象征着多福多财;这边刻的是两块方糕,也就是两个菱形的方糕交叉在一起,就像我们这里过年时吃的年糕的形状,连起来就是多福多财、步步高升;这边刻的是一支毛笔架在一个古代的银锭上面,它的意思是必定胜利。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,都希望幸福,所以取的都是一些谐音,主要反映了当时的民俗内容,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1996年盂城驿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,这间厅房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驿卒舍
驿卒舍在当时是盂城驿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,相当于现在的职工宿舍。我们看一下,当时的分工是比较详细的,有水夫、马夫、旱夫、厨夫等等,水夫是乘船送信的,马夫是骑马送信的,旱夫则是走路送信的,厨夫是做饭的,防夫是保卫人员。当时驿站共有工作人员200多人,有送信的马匹130多匹,运输的船只18条,房屋100多间,原来占地总面积有一万六千多平方米,而这里只是原来总规模的八分之一。
马可波罗像
意大利旅行家马可.波罗出生在欧洲,在元朝政府供职17年,对中国情况非常熟悉,他曾经途经过我们高邮,在他所写的那本的〈〈马可.波罗游记〉〉当中曾经提到过,这里是当时的一些文字记载,他说我们高邮不但物产丰富,而且价廉物美,所以有这两句话:“用威尼斯银币一格鲁梭就可以买到三只象孔雀那样大的雉。”(雉:是野鸡)
礼宾轩
礼宾轩是当时驿丞接待过往官员的一个会客厅。厅内墙上陈列了一个展览,展览的名称叫〈〈历代名人与盂城驿〉〉,我们看一下,历史上到底有哪些名人来过我们这个驿站。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唐代的宰相李吉甫,李吉甫当年曾住在盂城驿监筑平津堰,平津堰是一项水利工程,就是在高邮湖的湖边筑上一道堤坝,以抵挡湖水对整个城区的侵袭,这项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是比较有名的。接下来我们会看到《岳阳楼记》的作者范仲淹,范仲淹也住过盂城驿站,大家都知道,他的名句是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;往前走,我们会看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,王安石当年曾住在驿站的会馆里,指导当时的青年诗人王令如何写诗,王令是江都人,他非常有才华,他的诗很有特色,但不幸的是病魔缠身,年仅28岁就去世了。
这里陈列的是民族英雄岳飞、韩世忠,精忠报国的岳飞曾在我们高邮三垛打了一个漂亮仗。这是文天祥,文天祥也是一个民族英雄,提起文天祥,大家会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这首诗的由来和我们高邮的盂城驿还有点关系呢。当年,文天祥遭元军追逐,逃到我们这里,然后从我们驿站的马饮塘出发去了广东的零丁洋,因而就诞生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句。
这是前面提到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.波罗,除了马可.波罗之外,还有荷兰使者尼霍夫、朝鲜人崔夫等外国人也来过盂城驿,这些都是有文字记载的,说明驿站在古代是广接八方来宾。礼宾轩经历过时代的变迁,见证过盂城驿的繁华与衰败,它的内涵和价值又有了崭新的定义。
中国古代邮驿史展览
这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个邮驿史展览,介绍了我国邮驿从殷商一直到辛亥革命其间三千多年的历史。据甲骨文记载,我国远在商代就有了乘车传递信息的方式,周代开始设置邮传机构,专门负责传送官府文书、接待过往官员和运送货物,还建了放风火的报警风火台,用来传报敌情。早期信息传递是通过声光来进行的,声就是锣鼓,光是烽火。当时通信是非常困难的,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里面就有反映民间通信的诗篇,如《采薇》:我戍未定,靡使归聘。《匪风》:谁将西归,怀之好音?那时,无论是远离家乡大士卒,还是因事外出的旅客,要想与家乡亲友通个音信,只有遇到相识的熟人,才能托他捎信。从秦代开始,历经两汉、南北朝,中国邮驿结束了分散混乱的局面,逐步向统一完善的方向发展,为此后历代邮驿打下了基础。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通信的艰辛情况,在〈〈古诗十九首〉〉中就有反映,如〈〈饮马长城窟〉〉:客从远方来,遗我双鲤鱼。呼儿烹鲤鱼,中有尺素书”。当时有人因通信不易,就借用鸿雁、家犬来传递书信。托人捎带书信,时间和安全都得不到保证。东晋时,有一个叫殷羡的人,(字洪乔),当他派往江西做太守时,他的亲戚朋友和下人都托他捎个家书,那时的东晋京都在建康(今南京市,也叫石头城),他走到石头城下时,就把这些书信全部投到水中,还满负腹牢骚地说:“沉者自沉,浮者自浮,殷洪乔不为致书邮”。后人称这件事为“洪乔之误”。因为他自视清高,瞧不起代人传书的“致书邮”,怕玷污了自己的尊贵门第,所以就把亲友托他转送的一百多封信全部投入江中。这说明古代托人带信是不可靠的。
我国邮驿在宋代以前,它的功能是比较综合的,到了宋代,人们把馆驿与邮递明确区分了开来,馆驿主要负责接待各类公务人员,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政府招待所,而邮驿则专管通讯事宜。宋代还实行一种募兵制,就是用厢兵充当驿夫,使邮递业务专职化,不象周、秦、汉、唐那样,都是由老百姓轮番服役,这是邮政史上的一个进步。宋代还允许政府官员私书附递,就是允许他们进行私人书信的交往,这是宋代邮驿事业的又一项改革。宋太宗(985年),正式下令允许官员私书附递,允许中外僚臣将私书交官办邮驿附递,使一般较小官员通信稍微方便了一些。但宋代享有通信特权的人毕竟是少数,更多的民间通信仍然靠专人或托人顺路捎带。朱元璋称帝后,邮驿事业有了拓展,驿路纵横,通信畅通。我国邮驿到康乾时期发展到高峰,出现了集历代邮驿大成的局面,民信局是普遍问世。但清代中期以后,由于清政府日益腐朽,内外交困,加上民信邮传的兴起,官办邮驿日趋衰亡,到1913年,也就是辛亥革命左右,由于工业革命的需要,大清铁路以及邮局的建立,古老的驿马传递的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要,因而北洋政府宣布驿站全部裁撤归邮。邮驿曾经推动过历史的发展,在完成历史使命后,就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,但它始终是中华文明史上壮丽而辉煌的一章。
两京邮驿图
明代的时候,在两京之间,也就是南京和北京之间,沿着运河沿线一共设置了46个驿站,盂城驿当时就是其中的一个。我们看一下,在盂城驿的南面有一个广陵驿,也就是现在的扬州,在它的北面有个界首驿,就是出茶干的那个界首,界首现在还在我们高邮境内,当时这几个驿站相距大约是60华里,明洪武元年规定,六十或八十里设置一驿,这个距离刚好是一个旱夫一天的行程。当时这一段驿站比较繁密,这主要是由于朱元璋开国后,在永乐十九年(公元1421年)明王朝迁都北京,庞大的国家机器,众多的京师人口,构成了一股特别强大的消费力量,而北方粮食不足,资源匮乏,每年都要从南方运输三、四百万石粮食及物资到北京,因而,漕河成了当时的一大经济命脉,正所谓“天下大命,实系于此”。而我们盂城驿作为当时的水马驿站,任务也是比较繁重的,它担负着朝庭下达的沉重的运输任务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古代,驿站就同我们现在的铁路干线或公路干线一样,是遍及全国的,但并不是所有驿站都像我们图中所示的这样繁密,在那些地广人稀的地方,驿站的设置也相应减少。比如说,新疆石河子市,当时也有驿站,但它的分布要比我们这里稀疏得多,我们这里较快的传递工具是马,而一些边远地区也曾使用过别的传递工具,像海冬青等等,这是因地而异的。这边是明代人程春宇编撰的〈〈水驿捷要歌〉〉,它有点像顺口溜,它把这46个驿站名串联起来,主要是方便记忆用的,因为当时的从驿人员不像我们现在都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,很多驿夫是不识字的,这样可以方便他们熟记驿名。
蒲松龄雕像
当年蒲松龄的同乡好友孙惠以宝应知县临时调署高邮州,蒲松龄是以幕僚身份一同前往的,他在我们盂城驿仅仅工作了七个月,期间还曾写有一篇文章《高邮驿站》,这是一份奏折,主要内容是打报告给皇帝,请求多拨一些资金给盂城驿。现在各位如果看《蒲松龄全集》的话,仍然可以看到这篇文章。
日 晷
日晷是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,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。中国古代除了这种日晷计时法以外,,还有铜壶滴漏法、焚香计时法,比如在阴天、下雨天或晚上,因为没有阳光,就使用铜壶滴漏或焚香计时,是相辅相成地使用的。这种日晷计时法主要是利用太阳的阴影进行计时的,这中间有一根金属棒,它的四周刻有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就相当于现在的二个小时,十二个时辰刚好是二十四小时,看金属棒阳光照射下产生的阴影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了。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立竿见影,,就是在地面上放上一根竹竿,看竹竿的阴影位置来确定时间,和我们这个日晷计时法的原理是一样的,这个日晷是汉白玉制成的。
马神庙
马神庙在古代是祭祀马神的地方,中国古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,都非常崇敬神,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,因为古代较快的交通工具是马,古代驿站以马为业,驿马常年在外奔驰,江湖上的风险,加上社会的动乱,还有贪官污吏的骚扰,使得从驿人员只得借助于神的力量来保护,祈求驿站人马的平安。如果我们把马比作我们现在的汽车,那马神就相当于挂在车窗前的“平安福”。古代马神也过生日,它的生日是每年的阴历六月二十三日,每年到这一天的时候,县衙的大小官员都要到这里来拜祭,它的祭祀品非常特别,是用羊,而不是用猪,普通拜祭都是用猪,这是因为羊和马都是吃草的动物,是用同类祭祀的,这一点是非常特别的。都说马王爷三只眼,那中间一只呢,就是天目。现在许多游客,特别是司机都来拜祭它,以祈求一路平安。据说,马王爷是非常灵验的哦,只要心诚,就会得到它的保佑。
上马石
上马石:据专家考证,说它是汉代的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,它所采用的石料是火山石,我们高邮城的西面有座天山,天山上的石头是火山喷发以后形成的,玄武岩上马石是供官员、特别是文官上马用的,因为马比较高大,人一下子跨不上去,就踩着这个石头上马。这边的马槽是明代的,是我们修复盂城驿时从地下挖出来的,我们看到的它已是锈蚀斑驳了,这主要是长期埋在地下风化的缘故。其实,原来这里真的有一个门,这个门是专门供驿马进出的,官员来了以后,就从我们刚刚进入的那个大门进,这个转供驿马进出的门是没有门槛的。
鼓楼
在古代,设有钟的地方叫钟楼,设有鼓的地方叫鼓楼,既有钟又有鼓的地方叫钟鼓楼。我们这上面设了一面大鼓,所以叫鼓楼。据《高邮州志》记载,当时我们这里共有五间。古代驿站大多设有鼓楼,用来通报时刻,鼓楼在当时有三大功能:一是站岗瞭望,登高望远,远远看见驿马来了,这里就要做准备工作,该换马的就换马,该添料的就添料;二是值更报时,鼓楼上的大鼓以供报时之用;三是报捷庆典,这一功能一般来说是很少启用的,比如说,前方战场上有捷报传来,都要击鼓以示庆贺,这就叫做红旗捷报。盂城驿的鼓楼为十字脊三重檐结构,方形,上下三层,高达四丈三尺五寸,底层内墙上嵌有黑色大理石,大理石上刻有《重修盂城驿记》和《捐助纪念碑》,是盂城驿标志性建筑,由邮电部发行的纪念邮票“古盂城驿”就是以它为主画面设计的。
鼓楼的上方有四个大字:置邮传命。中国古代的孔子曾用通信的速度来比喻德政的实行,他说:德之流行,速于置邮而传命。意思是说,德政流行的速度可能比邮驿传达的文书命令的速度还要快,证明中国古代这是较快的传递速度了。
鼓楼上方还有四个大字:国脉所系。说明了邮驿的重要性。正因为邮驿如此重要,而邮驿又是由各种点、线连接起来的一个整体,用现在的话说,叫“全程全网联合作业”,无论哪一个环节出错,都有可能影响全局,因此,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邮传,以严刑酷法确保邮驿的通畅。在古代,骚扰驿站是要被判刑的。鼓楼在当时是城市的制高点,站在鼓楼上,西面可以看到京杭大运河,还有那座唐代的镇国寺塔,天气晴好之时,还可以饱览湖天一色的高邮湖风光 ,高邮湖风光是非常美丽的,可以用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的诗句“落霞与孤骛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来形容。站在这里,居高临下,我们可以看到,这里的房屋是很有特色的,都是一进一进排下去的,这些以前都是驿站的房屋。 站在北面,原来可以看见高邮另外的一处文物景点——文游台,但是,现在因为高层建筑物的增多,挡住了我们的视线。到了东面,可以看见另外两座塔,白色的是奎星阁,黑色的是净土寺塔,它们都是明代的。
甘棠轩
甘棠轩是专门供清官休息小憩的地方, 根据《诗经》记载,有一位为老百姓办好事的清官叫燕召公,他巡行各地时,不要老百姓为他盖房子,都是在路边的甘棠树(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)下搭个草棚办公、过夜,连草棚的边也不要人来修剪,后来他去世了,老百姓很怀念他,对甘棠树都不忍伤害,看见甘棠就像看见宗庙一样肃然起敬,之后便用甘棠代指清官,中国有一个成语叫“甘棠遗爱”,意思就是对离去的人的怀念,或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。
据《高邮州志》记载,盂城驿在清代专门设有一间“甘棠小憩”,这间厅房是专门供清官休息小憩的地方。有人要提出疑问了,怎样才能证明他是清官呢?据百姓传说呀,当时在这间厅房外,放了一面非常大的铜镜,官员来了以后,以镜自照,你觉得你是清官,你就进去,你觉得你不是,你就不要进去。当然,百姓也传说了,来了官员没有不进去的,看来勇于承认错误、自认赃官的人还是极其少见的,这也反映了人心向善的一面。
皇华牌楼
一座两柱三楼式结构的“皇华”牌楼可领略到古盂城驿的宏壮气势和兴旺景象,它也是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物,穿过牌楼,我们就进入了馆驿巷,这条小巷至今仍然叫馆驿巷。
南门大街
南门大街位于江苏省高邮古城南门外,盂城驿景区西侧,紧临大运河堤,俗称:南门明清一条街,这里曾是明清时期高邮城较为繁华的历史文化街区。2014年被列为世界遗产(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),大街兴建于宋代,繁盛于明清,兴隆于近代,是名副其实的沟通里下河、大运河,襟带苏皖两地的要津。客来运河两岸,货运大江南北,其情其势延续了600多年,直至20世纪40年代前后,因战乱和一场殃及40余家商店的大火肆虐受到重创,渐现萧条。建国后,随着1993年至1995年高邮市人民政府修缮盂城驿时,对南门大街一并进行了整治修复,修复如旧,再现生机的街道全长约230米,有各类商铺40余家,已成为展示高邮物产和风土人情的一张名片。
秦邮亭
据《高邮州志》记载,公元前223年,秦王嬴政在此处“筑高台、置邮亭”, 故名高邮,亦称秦邮。邮亭既是传达政令、管理邮驿通信事务的机构,又是地方小的行政单位,十里一长亭,设有亭长,掌管征税赋役、缉捕盗贼相关事务,同时又是行旅馆舍。秦邮亭的建立带来了高邮2000多年的发展与繁荣,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。1997年,高邮市政府于盂城驿旁的运河大堤上重建秦邮亭,粉墙黛瓦、重檐翘角,它每角有石柱3根,共12根。亭四面开敞,内有约三米高的石碑,正面题“秦邮亭”三个大字,背面刻有“重建秦邮亭碑记”, 秦邮亭的碑碣上阴文镌刻着我市朱延庆先生记叙了秦王(嬴政)在古邗沟边,设立邮亭的这段难忘历史。
盂城驿主题邮局
下面进入正厅:
正厅分为四个部分,分别是亭、驿、局、节,分别代表了中国邮驿及高邮在这历史长河中邮史发展的四个篇章。
自古以来,通信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。自有人类之始,通信活动就已出现。“尧置敢谏之鼓,舜立诽谤之木”,鼓和木都成为传递信息的方法。
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,发展于周朝,以大鼓烽燧为主的早期声光,以步行、传车为主的邮传通信。春秋,汉朝,唐,宋,元,明,清 在各时期邮驿都在承载着她的历史使命。
在这期间明代洪武八年(1375年),高邮知州黄克明在南门外开设的盂城驿,是邮驿在高邮发展的见证,也是中国保存完好的驿站遗址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7年)大清邮政局成立电报局,古代的邮驿完成其历史使命。民国元年(1912年)7月,驿站事务,全由邮局接收,各省相继裁撤驿站,1913年全部裁尽。经历三千多年的邮驿通信被近代邮政所取代,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帷幕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高邮城北门外开设二等邮局。
至此是高邮邮史发展的第四篇章,节,高邮的节日:中国邮文化节。
截止今年,中国邮文化节已举办七届, 高邮是全国较早成立集邮协会的县市之一,不断的辉煌在图片中得到完美的体现。1996年国务院公布盂城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 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遗产点。
从秦王嬴政二十四年(公元前223年)在此地筑高台置邮亭,到明洪武八年(1375)开设盂城驿,证明着高邮的历史与古代邮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。一座以邮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高邮,已呈现在世人面前。高邮城市雕塑 《邮驿之路》,那飞腾的驿马也正是高邮人民激昂奋进奔向美好明天的象征。
结束语
游客朋友们,盂城驿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邮政史、交通史和水利史具有科学、艺术、历史和文物价值,它传承了我国的邮驿文脉,见证了邮驿之路的辉煌,彰显了高邮古城的特色风貌,成为了高邮的一个标志性符号,建议大家不要错过。现在我们大家可以拍照合影留念。盂城驿之旅愉快而短暂,感谢大家的全程配合与支持。热忱欢迎各位再次光临盂城驿景区,再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