驿站源于秦汉时期军事上的驿骑,由专人骑马传递军事命令和其他重要信息,内地的驿骑设在当时主要交通机构"置"下,边境地区则设于"烽"和"燧"等军事机构下。西汉中期以后,出于对外战争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,"置"逐渐成为国家的主要交通机构,其安全、高效和快捷的驿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军阀割据混战,国家对驿骑的广泛使用使其独立发展成为驿站,并逐渐成为国家主要的军事交通机构,由此军事化的驿站管理体制和驿站法律制度也开始形成。在继承前代交通和驿站法律制度的基础上,唐代定型了中国古代驿站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,其所确立的驿站军事化管理体制和法制内容一直沿用到清末。在我们的右手边您所看到的就是印流年,记录了高邮从秦朝到明代驿站的驿名:高邮亭、迎华驿、高邮驿、秦邮驿、盂城驿、秦邮公馆.来往的驿卒送来公文必须盖上这样的大印,表示在高邮这一环节没有任何的问题,按时到达,必须完整,盖上大印,继续前往下一站。(继续向前走)因为送的都是公文,所以文件的封泥保证完整,有异样打回,追究上一站的责任。文件必须是:只能早到,不能晚到,迟到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,一般文件延误打板子,60板起板,军事上的文件被延误,那将是问斩的一个罪刑。
我国古代,把邮政叫做“邮驿”。什么叫“邮”,什么叫“驿”呢?学者们认为“邮”是指古时边陲地区传递书 信的机构。所谓“驿”, “驿”在古代即指传递官方文书的马、车。自周秦以来,邮驿又各有不同的称呼。周代称“传”或“驲”〔rì日〕,春秋战国称“遽[jù 巨]”或称“邮”称“置”。秦时统一叫“邮”,汉代 叫“驿”,魏晋时“邮”、“驿”并称,唐时又把“驿”叫做“馆”。宋时 则出现了新的名称“急递铺”,元又有“站赤”之称,明代又把元时的站统 称为“驿”,清时将“邮”、“驿”合二为一。现在习惯上把我国古代的邮 政,简称为“邮驿”,或称为“驿站”和“邮传”。
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,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,但留存的遗址、文物并不多。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,均属明代。一处就是我们的盂城驿,还有一处是河北怀来县的鸡鸣山驿,它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。
物流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历史由古至今,谈到古代的物流不免要提及到驿站。驿站简单讲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、换马的处所,以后功能逐步有所扩展,终了被新生事物取代。辽宁地区出现文字记载的驿站是在唐朝。宋代写的《五经总要》中曾提到过唐代的营州道上所设的驿站,到了辽代,中京大定府至东京辽阳府之间设置了驿站,有十四处驿馆。到金代时,则在上京会宁府至燕京之间,沿辽西傍海道设置了驿站。为了适应军事需要,加强通信联络,金效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的递铺。递铺一般建在有驻军的主要交通线附近,好像一个方形的小堡,四角插着黑旗。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,每部有四人,管理非常严密,具有军事性质。这时的递铺和驿站归朝廷统属兵部领导。驿站按照朝廷所规定的标准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。
到了元王朝,由于疆域辽阔,发展交通,强化了驿站制度,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,这时驿站也叫“站赤”,实际“站赤”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。
到了明代除开通沈阳至旅顺的驿站外,在其它干线道路上均设置了驿站。这与元代只在两条大干线上设驿站是不同的。在明代还设立了递运所,这些独立与驿站,专门从事货物运输的组织,其主要任务是预付国家的军需、贡赋和赏赐之物。由各地卫所管理。递运所开始设于洪武元年(公元1376年),它的设置,是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,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。明代陆路运输,基本上是采取定点和接力的方法。因此,递运所除担负驻地指定运输路线的任务外,还要做好海、河运输的集散工作。
清顺治帝入关后,建都于北京,称原来的都城盛京为留都。盛京在全国仍然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。盛京驿站也与其他省不同。驿站分驿、站、铺三部分。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。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,为军事系统所专用。铺由地方厅、州、县政府领导,负责公文、信函的传递。盛京驿站基本上是沿袭明代驿站设置,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,而是根据交通状况而定。铺递用以传递公文。凡州县往来公文,都由铺递传送。盛京的铺递遍布全区。